中国名牌大学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据人民9月8道,2008年7月,美国《科学》发表题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头号博士培养学校现在来自中国”的文章,开头写道:“夏季奥运会下个月才开幕,可中国的大学已经在一项全球高校的重要竞赛中领到了金牌和银牌。”这家学术期刊将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美国有关机构提供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数据显示,在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中,来自中国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分别位居前三名,好比奥运会金银铜牌得主。中国排名靠前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不知这些名牌大学是否会为此感到自豪。前几年,北京大学上招生广告把该校毕业生在美国定居的人员名单排在有成就的校友最前列,以吸引各地高考尖子特别是所谓状元报考北大。即使在美国一个很普通的单位做工,也比国内更有成就的校友排位靠前。这份招生广告反映了某种价值取向。由于国内人多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得不进行各种考试和筛选。小学成绩好的上重点中学,高考成绩好的上重点大学,一些尖子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其中一部分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留学。这本来是件好事。问题在于,留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外效力。据统计,1978-2004年以留学生身份出国、选择留在国外的比例超过75%。美国博士普查显示,2000年~2005年间,中国大陆(含香港)17763名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2000~2001年达91.4%,2002~2005年为90.4%。①留学生的个人选择无可非议,他们早晚可能通过某种途径给中国带来好处。但是,国家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名牌大学,目的是要为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我们以巨量人口为基数,以巨大投入和层层筛选为代价,无偿为别国培养尖子学生,显然不符合本国教育发展初衷。当然,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多数毕业生还是在国内工作,不能因为它们输送的一些留学生没有回国,就否认这些大学为国内培养人才所做出的贡献。但是不同素质的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和一般人才是不能简单按少数和多数关系来比较的。一个前沿学科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远远大于一般性研究人员。中国人口众多,天才比例不会更高,但是绝对量应当不少。虽然不能说留学生个个都是天才或髙素质人才,更不能说在国内工作的人就没有天才,但是留学生中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属于最优秀的科研人才。他们学成后多数不回国,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损失。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一些单位向他们提供的待遇大大高于国内同类人员,后者感到不公平,有的发誓要把子女送出国。这样下去,我们能建成人才强国吗?为什么老一代留学生学成后能回国报效祖国,而现在一些青年学子反而缺乏这种志向呢?为什么中国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加工基地和污染物堆放场所,现在又被他们自己视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