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2008年将达到高峰 [复制链接]

1#

中国商业步入重组时代


观察家访谈:中国商业步入重组时代\□贺劲松


    仅用了十年时间,连锁经营在中国就从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如今,从城市到农村,大大小小的连锁店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消费生活。连锁,成为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商业领域最为耀眼的亮点。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一则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三家企业在京签约,计划三年内在京开办五百家连锁店。面对国内外商品零售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国连锁「巨头」首次实现跨区域联手合作。这一消息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跨区域重组现突破


    「这一步早该走了。尽管有点晚,但它毕竟来了。」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局长*海对南北两大城市商业企业「巨头」联手开店感慨万端。


    中国商业发展至今,历经垄断经营、快速发展、微利时代等阶段。多年来,国家流通部门一直在「撮合」各地商业企业跨区域合作,但商业重组的曙光迟迟没有显露。改革开放后,北京、上海的商业发展迅猛,早已形成一南一北两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但两地按市场资源配置的商业重组直至今天才得以实现。其他一些地方的商业重组更无从说起。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商业大多以服务本地化为宗旨,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同时由於受行*区划限制,跨区域的商业重组涉及部门、地方利益,以及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等原因,推进速度明显滞后於国际商业发展趋势。很多在当地充老大的商业企业,拿到国际市场上衡量,绝大多数仍然在「小舢板」行列徘徊不前,并不具备相抗衡的实力。


    根据商业发展的规律,单店的销售增长有着一定的极限,企业要想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商业领域获取市场空间,必须通过重组,实施扩张战略来实现效益的增长,开办连锁店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美国「沃尔玛」去年新增销售三百亿美元,全部来自兼并和新开的店铺。


    商海沉浮,不进则退。面对市场的挑战,北京、上海的商业企业「巨头」在新世纪的开端走到一起,共同开辟、占领华北市场。对於这三家企业来说,也许只是发展战略中的一步棋,但它们的一纸签约实现了中国跨区域商业重组的突破,将对中国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联合兼并携手闯市场


     这一纸签约背后有着深刻的企业和市场背景。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从企业情况看,上海华联超市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连锁超市公司,年销售额达五十六亿元,正处於快速扩张期,对广阔的华北市场有着强烈的开拓需求。华联超市负责人华洲尽管出言谨慎,但勃勃雄心难掩。北京西单商场拥有二十多家连锁店,但经营状况不如人意,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金;北京超市发门店数量达六十三家,但门店大多集中在海淀区,渴望外围扩张。三家企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从国内市场看,商业进入微利时代,薄利多销成为商业营销管理的「最高法则」。正因如此,各地连锁超市发展如火如荼。据测算,在未来几年内,连锁超市业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百货业。连锁超市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企业面临着相互间的竞争,与其苦苦争斗,不如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已成为商业企业的共识。


    环顾国际市场,「大商家通吃」的趋势日渐明显。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国际零售商对中国商业企业的压力绵绵而至。美国「沃尔玛」在全球开办连锁店达四千家,在中国开办的8家店预计年销售额可达三十至四十亿元,其他一些国际零售商如「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在中国开设的连锁店大都人气旺盛,销售火爆。这些「洋店」通过在国内市场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对中国市场规律和商业运作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亟需整合规模,联手做大,闯过商业重组这一关。这次,京沪三家商业企业携手并进为中国商业发展开了个好头,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迎接国际零售商的冲击作出了实质性的反应。


    加入WTO后,中国商业企业只有三年的过渡期,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携手走向市场是中国零售企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唯一的出路。这几年国内商家在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国内商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证明并不存在绝对的管理、技术等优势。外资在开业初期微利甚至赔本抢占市场的现象,正逐步因消费者的独立购买行为、业界的激烈竞争和商场步入正常营运而恢复正常。国内市场上内、外资的竞争正步入良性有序的轨道。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入世」后在商品贸易、税收等方面*策的放宽和中国扩大内需*策等因素影响,国内零售业如能抓住自身优势,突破固有思维,加大商业重组力度,以市场为本,定能拥有光明的前途。【作者为新华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