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著名心脑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说:“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这句话和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医学名言“人与血管同寿”异曲同工。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会增加冠心病、中风和心衰的风险。是否还有其他可靠手段提前预知风险呢?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提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方法。
简单一招,预测心脑血管病风险
这篇近期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员对12,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跟踪观察,发现血液中有两种生物标志物能识别心脑血管病的早期患者。在轻度高血压、尚未达到药物治疗标准的成年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其中一种略微升高。这些人在未来10年内更易患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这两种生物标志物是高敏肌钙蛋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前者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的程度,后者能反映心肌承压程度。主要作者之一内科医学助理教授Pandey博士说:“这些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提示心脏存在慢性损伤,比如心肌劳损。”
主要作者谈血液标志物预测心脏病风险
目前,高敏肌钙蛋白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因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其他指标如肌红蛋白、CK-MB(肌酸激酶MB同工酶)等,故而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而NT-proBNP在心衰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用药、预后判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NT-proBNP半衰期长、生物变异小,稳定性好,样本类型多样,是临床理想的心衰标志物。
虽然这两个指标都不算新事物,但将它们用作风险预测却是别开生面。德州大学的大规模研究拓展了其用途,借此能提前十年发现潜在心脑血管病高风险患者。如果仅仅凭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病存在短板。这些指标常常会上上下下波动,当人们集中精力控制这些指标的时候,也往往忽略了心脏正在发生的一步步衰退。
研究者建议将筛选人群集中于无症状的高危人群,以获得更好的收益。
接下来,研究人员拟了解如果这些指标升高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后,能否切实改善他们的预后。
结语
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人的自然寿命,应在岁左右。但实际上八九十岁的人已是凤毛麟角。遗传、饮食重口味、出入小车、抽烟酗酒……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甚至渐渐逼近年轻人。预防疾病,不仅仅在于早期发现,更在于有意识的全面养护。
再好的车子,也经不起猛轰油门猛踩刹车。狂野折腾,终归买单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