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2.7亿,高血压也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日前,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杜秀娟走进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健康智慧屋》直播间,就高血压如何防治、高血压患者如何饮食、降压药如何选择等方面提出科学建议。
研究发现,遗传、盐摄入量过多、长期大量饮酒、肥胖、心理等因素都会引发高血压。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年轻人精神紧张、肥胖、超重、失眠、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习惯有关。很多人对高血压不重视,有的患者担心服用药物会出现副作用而选择不服药治疗;有的患者则随意用药、用药间隔不规律;还有患者出现头晕才会服药、没有症状就自行停药。实际上,高血压是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发病,甚至引起死亡的最危险因素,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据了解,中国三分之二因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病例与高血压有关,所以需引起重视。市民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达标,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以此保障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患者如何在家自测血压?杜秀娟表示,建议患者定期测量,以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还可以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发现“隐蔽性高血压”。推荐患者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以替代易造成环境污染的水银血压计。初诊、血压未达标及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日早晚各测1次,每次测量3遍,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平均值作为治疗决策的参考。血压达标且稳定的患者,每周自测1天,早晚各1次。值得注意的是,最佳的测量时间为每天6时至9时、17时至20时,建议在这两个血压高峰时段各测1次,每次测量3遍,取平均值,每遍间隔2分钟,保持静待状态。
杜秀娟表示,高血压并发症很可怕,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对心、脑、肾、血管的损害。但是,高血压可防可控。血压的水平与并发症发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也就是说血压控制好了,相应器官的损害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或延缓。
在预防方面,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不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酒,合理膳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改变引起血压波动。
在治疗方面,建议高血压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即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也不能随便停药。药物治疗可以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停药之后,患者的血压一般又会升高,会对身体靶器官造成损害。所以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下需要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这样血压控制达标后,才能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勤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维持血压稳定。
有些人会觉得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事实真是如此吗?杜秀娟表示,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压应降至/80毫米汞柱以下;65至79岁的患者,血压应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血压可进一步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80岁及以上的患者,血压应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
在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方面,杜秀娟也提出了科学建议。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