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水稻第一乡”见证科技的力量
作者:赵英娜
文章来源:新闻综合广播吉林台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发源于大兴安岭北端的嫩江,象一条玉带由北向南飘然而过。它是中国北方唯一一条未受污染的河流。镇赉县嘎什根乡就在嫩江边上,原属内蒙古扎赉特部游牧地,1896年才放荒开发。土生土长的嘎什根人李淑琴今年63岁,她给我们讲解了嘎什根的来历:
嘎什根蒙语叫一家人,咱这不有蒙古族和汉族嘛,过去咱这撇子基本都是蒙族名,什么大保、二龙梭古,这不都是蒙族名。过去咱这地方统称北大荒,挺荒凉的。我记事的时候这地方根本人家特别少,五六十年前,到处是芦苇,大雁哪、狼啊、虎啊,那狼都往屯子里进,特别恶,一整把小猪羔都叼走了。
由“一家人”这个名字,可以想象嘎什根当年的人迹罕至,落后蛮荒。解放以后,嘎什根的人口越聚越多。但是西部的盐碱风沙干旱让辛苦劳作的农民所得可怜,守着哗哗流淌的嫩江水还喊“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1988年,种了多年旱田和五谷杂粮的嘎什根人在全县第一个开始尝试着种水稻。
李淑琴:那时候农民都不通,不懂啊,水稻谁都没看见过。说地咋整呢?撒籽漫撒吧。结果连籽都没收回来。89年开始,省里农科院水稻专家他们落实包保包我们乡,冬春两季给村民讲课,然后到农民家具体实际指导,就是水稻怎么种,苗怎么育,种子怎么浸,地怎么整啊,一整套的,25年哪,现在的小赵所长,赵国臣,那年他是25岁,上次他来了,今年正好50岁。这些年一直在帮扶我们。就是下最大力气,他们就是在这儿吃住,现在我们的群众对水稻技术了如指掌。
农业科技人员青丝变白发,造就了嘎什根乡“吉林西部水稻第一乡”的美誉。现在全乡水田有一万五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年产优质水稻15万吨以上。嘎什根乡二力把村*支部书记程云峰告诉,他们已经越过了“向产量要效益”的初级时期,转而向“有机绿色和立体化生产”
转变。
咱们在种子这方面先帮老百姓把种子选好。咱们这地区主要以稻花香为主,上的一般都是有机肥,都菌肥啥的比较多。老百姓的灰土粪,再加上养鸡、养猪,鸡鸭鹅啥的粪,瞅着水稻也特别好。这个东西已经打出市场了,咱们这大米照正常大米都多卖两毛到三毛钱。它的市场走好。
所谓稻田立体化生产,就是上边种稻子,水里边养鱼、养蟹或养鸭,稻田排出的水再灌溉芦苇,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在一块地里神奇地结合,实现“有限的地块,无限的收入”。
程云峰:我们村养鱼的比较多,得有六十多户养鱼的。稻田养鱼。记:你说鱼的收入得有多少啊?答:我这六十多户纯收入得在150万左右。这是一大块收入。而且还有苇塘。咱们的稻田水没处排,直接都排泡子里去了,泡子里的苇子水多了,而且肥水,所以苇子长势特别好。可以说废物利用了。我们这儿年年能出三四千吨苇子,一吨苇子在三百五到四百之间,苇塘这块一年能出一百多万,这就不算种地的,额外收入这属于。
依靠科技的力量,嘎什根乡成了镇赉县屈指可数的富裕乡,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
嘎什根乡*委副书记齐向阳:老百姓都非常富,全乡来说,十万块钱收入的户咋的也能达到五分之一,纯收入达到十万块钱的。冒高的户都得达到四、五十万。结婚的时候过去要三金三银嘛,现在都要小轿车,要收割机。一个新结婚的户,固定资产都得达到三、四十万。
秋天的嘎什根,满眼金*,金灿灿的稻田连成片,*盈盈的芦苇俏生生地挺立在风中,不时有心急的鱼儿跃出水面,提醒着人们收获的季节已到。好一幅鱼米之乡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