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登报捐遗体 希望安乐死
1991年10月22日,本报刊发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南京一位古稀老人 中科院南京分院的江春洲,把自己和老伴立志捐献遗体的遗愿寄给本报,声明自己刚刚填好南京医学院 捐献遗体志愿书 ,希望通过这封 遗书 呼吁更多市民倡导参与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习。
将近19年过去了,去年7月,江春洲老人不幸因病去世,遗体也随她的心愿顺利捐赠,今年4月2日就将是她的第一个公祭日,她的儿女将老人一封《最后的心愿》寄给本报,希望能将心声再一次表达。
19年前遗书发在本报
昨日,江春洲的儿子江金山给带来了一份1991年10月22日的《扬子晚报》,当期本报发表了《古稀老人致信本报一腔挚情诉说后事 遗愿 》一文。
当时72岁的江春洲在信中写道: 如果儿女们对你有感情,他们会在心里怀念你。 决定身后把自己遗体提供给医学院学生,希望借此消灭一两种夺人性命的疾病。 万一有某个健康的器官可以供抢救一个急需的病患者,让别人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我们的生命不也在延续么? 老人豁达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奉献之心流淌在文字之间。
江先生告诉,母亲早年就志愿学医,因为种种原因后来才转学会计,她开明的思想早早就在儿女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在1991年,遗体捐赠这个名词在社会上还很少出现,更没有现在这样的 志友 组织和各种公祭活动。这种决定在当时看来还很难被人理解,但当他们得知母亲和父亲双双决定捐献遗体时并没有特别的吃惊, 因为母亲的那种科学、豁达的思想一直就影响着我们。 而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种将身体捐赠的方式,老人特地以一封 遗书 的形式写了一篇捐献遗体的 倡议书 。
老人还有两个最后的愿望
江金山对说,江春洲老人还有两个最后的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她希望建立 安乐死 制度。
我难受噢,我要安乐死 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现代文明中,延长患者生命的各种发达技术,也同时在延长垂危者的痛苦。文明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幸福,提出安乐死,是大势所趋。 安乐死 也是避免将大量的社会资源用在不治的病人身上。但从患者、家属到医生,医院通常都对此无能为力,希望建立制度的呼吁是自然而出的,这一进步也将是漫长的,而对于重症监护室里的老人确实非常迫切。让人安详的离去吧,这本身就是人之权利。
第二个愿望是她希望遗体接受单位能及时解剖她的遗体,查明她的病因。
要以后的医生(解剖遗体的医生)查清楚,我得的具体是什么病。 是母亲住院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知道的是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在那种情况下很难查清原发部位,但去世后就可以做到了。母亲只知道是胃病,知道我们隐瞒癌症。母亲希望捐献遗体后医院能够尽一点义务查明病因,对医学、子女和她的在天之灵也都是一个交代。希望遗体接受单位能建立起及时解剖,主动告知的义务。
江金山先生告诉,他的父亲今年94岁,现在也生着病,住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这两个心愿也是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心愿,希望通过自身感受呼吁社会对临终老人给予一定关爱。江先生说: 这两个愿望要实现我们也知道还很漫长,但是它代表着有着先进思想的两位老人的愿望,作为儿子我也只是希望能如老人所愿将观点表达出来。 江先生还表示,受父母的影响,他和兄弟们也已经决定跟随他们的思想,也都打算参与遗体捐赠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