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笔江山笑红尘亚洲漫画宗师的千年一
TUhjnbcbe - 2024/9/2 17:41:00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4443995.html
                            

“星星降落凡间,也是一个人了。

原来天才也有挫折有失意,

原来天才也有得不到的苦。”

——《千年一问》导演王婉柔

纪录片《千年一问》的开首,镜头从郑问心肌梗塞倒下猝逝的那张书桌展开,全程手提式一镜摄到底,穿梭他33年来起居创作的空间,那个当年其逗留了十分钟就决定买下的房子。曾经,郑问在客厅与儿子共同绘制《战神魔霸》,最鼎盛时有七八个助手陪他把天马行空的念头跃然画纸。一位与郑问相似的手绘动画人物偶尔浮现片中,虚实交错犹如郑问在参与其中,回眸自己一生。

郑问及其画作《战神魔霸》

《千年一问》入围第57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王婉柔接受《文化者》专访时形容,郑问于她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几年前,机缘巧合她受制作人委托拍郑问纪录片前,她根本不知郑问是谁,慢慢追看他的作品才觉惊为天人,可惜当她决定接受挑战时,年3月,被日本漫坛誉为“亚洲至宝”的郑问却因心肌梗塞辞世,享年只有58岁。

郑问曾接受访问说︰“每一个人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觉得他就是个英雄。”(安乐影片提供)

郑问走后,大家才把他封神。翌年6月,郑问两百余幅原稿于台北故宫展出,成为第一位进故宫的漫画家。观看郑问的一生,有起有跌,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

《千年一问》访问了五十多人,更走访香港访问了著名漫画家马荣成。(安乐影片提供)

王婉柔直认“太贪心”。《千年一问》采访了五十几个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曾与郑问共事和相处的人,包括他的夫人、儿子、家人;郑问多年来的助手、曾合作的作家、编辑、出版社,再远道走访日本大师级漫画家千叶彻弥、池上辽一;香港一众漫画家,包括黄玉郎和马荣成,甚至也访问了一直想把《阿鼻剑》改编成电影的刘伟强。《千年一问》的内容以八个章节呈现,从郑问九岁就画门神开始渐露创作潜能开始,到后来到日本寻出路再回台,事业再遇挫,便到内地发展游戏设计十年,游戏一直未能推出,他失意地来香港画漫画,身边人都说郑问画漫画是来自一个理想。

郑问画作《阿鼻剑》,郑问拥有极佳的立体空间感,可直接描绘出不同面向的盔甲碎片。

年,郑问的孻仔(粤语:最小的孩子;读作nizǐ)突然去世,对他打击甚大,四年后他也猝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无数心血。

《千年一问》看到郑问的坚持,也看到他的怨念和执念。王婉柔还透露最后得到郑问报梦来回应纪录片的面世……

《千年一问》海报

记亚洲漫画宗师郑问“一笔江山笑红尘”

《千年一问》导演王婉柔专访

文:文化者

王:王婉柔

文:首先,请问何以拍《千年一问》这套纪录片,追寻郑问的生命足迹?

王:年四月,我的上一部片《拟音》在台湾上映,由牵猴子整合行销公司发行,合作很愉快。当年十月,牵猴子的负责人王师打给我,问我有没有听过郑问这个人。我回没有。他可是铁粉,叫我赶快去找郑问作品来看看,也考虑一下有没有兴趣拍郑问的纪录片。

当时不知,《拟音》热热闹闹映演的时间点,郑问老师骤逝。彼时,我们还是两条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跟王师通完电话之后开始找漫画看,一看便被吸引住了印象很深刻,第一部看的是《东周英雄传》,那画面里的马匹有嘶鸣、刀戟有铿锵;接着看《刺客列传》,便好奇他有没有时装的漫画,找到了《深邃美丽的亚细亚》。哇,自诩看了不少日本怪奇漫画,但这真的是我看过最诡异“违和”的作品。大概是那个时间点开始,便对郑问产生好奇,感兴趣是怎样的创作者,可以画出这样的东西。

郑问画作:《东周英雄传》始皇童年

再来是一些没经验过的挑战很想尝试看看——如传主已逝(本人无法为自己辩驳、现身说法,如何可称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如各种动画元素的改编与应用、如与一个完整的制作团队合作(而非《拟音》般多靠我一人独立制片)——当然了,可以到日本讲谈社、到香港玉皇朝“朝圣”,也是吸引我的诸多原因之一。

文:郑问这位艺术家于你有何特别意义?你和他生命有交集?

王:这部分倒是真没有,如前所述,我在王师(后来他担任本片监制)打电话给我之前是完全不认识这个创作者的。

想想生命的机缘也非常奇妙,一个陌生人毫无预警地进入了我的生命当中,在接下来三年多到现在,虽然在他生前从未谋面,但却跨海各地奔走,寻找他曾经生活过的轨迹。也在每次放映、制作、拍摄,甚至到采访中,一次又一次回忆他思起他。真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笑)。

文:片中忆述,43岁的郑问来到香港时说他“画漫画是来自一个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

王:这我不好替他回答,只能猜臆。我想他指的理想有几方面,一个是相对于画游戏封面“报酬不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选择漫画,那就是真爱了,对他来说就是理想;另一方面可能是,当时中国台湾、日本漫画业界他都接触过了,港漫是完全不同的全新领域,那个理想或许包含了挑战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在这样快速商业的漫画世界里也插竿立足。

郑问画作:《东周英雄传》西施

文:你用了很全面的结构方式,分为八个章节敍述一个画家的成长、挫折与成功,每章皆以郑问漫画章节命名,请问最初的考虑为何?

王:“最初”是想朝讲谈社前编辑长栗原良幸先生所言“他(郑问)就是深邃美丽的亚细亚”的方向下去做结构的。也就是这部片就像是这本漫画,观众如同读者“翻阅”一部电影,也产生了八个章节(八话)的概念。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执行这个idea,但是这个八话的形式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可能也是我个人喜好吧,当标题浮现出来的时候,有时会有一种后设、或带观众抽离“透明”剧情中的功能,你会稍微跳出来一下想想这个标题;但有时候又相反,好像把你拉进了一个更深的情感漩涡,文字如同电影中音乐、色彩等元素,加乘了效果。可能是文学背景出身,我自己很喜欢这样的形式。而且每一话其实就是郑问的每一个时期,要下什么标?这个标虽然用的是郑问的漫画章节,但是却是由我来选择。这个选择像是我跟郑问在影片中的交集、问候、握手,或者错身而过。

影片从郑问的助手口上,透露了他鲜为人知的创作过程,包括他会颠覆物料来绘画,还会和助理摆出各种各样姿势拍成照片,再参考画在漫画中。(安乐影片提供)

文:片中也穿插丰富的郑问身边人物的访谈,还有动画,还重现了郑问技法,非常巨细无遗,你希望呈现一个怎样的郑问?(画家、父亲、拼搏的匠人)最后如何定出重心?

王:是的,现在看来真的是有点太贪心了(意思也可能是样样通、样样松)。其实初剪出来将近四个小时,那时候就得有个取舍。我最后决定的还是跟着人走,也就是“他在什么时间点做了什么事”,沿着这个脉络去延展他可能的情绪、他的想法、周遭人的看法。

所以割舍掉了专家学者谈他,以及其实我们有去香港信和中心街访了漫画店老板,谈谈香港读者最喜欢郑问哪些作品。但这些没有跟郑问的人生直接相关的段落,就很遗憾地删除了。

监制王师常常说“郑问宇宙”,也就是郑问的展览、漫画、插画、作品是一个面向,另外还有他的作品衍伸改编的作品,也陆续会面世,那我们的纪录片要在这个“郑问宇宙”中占什么位置?我想,应该就是尽量让读者认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所以我们决定把我们认识到的郑问介绍给大家。

郑问画作:在首部长篇剧情连载漫画《阿鼻剑》大获好评之后,郑问在日本奖谈设旗下发表《万岁》等漫画连载,也是首位获日本漫画家协会「优秀赏」的非日籍人士。

文:拍毕全片后,郑问在你心中的形象最大的改变是?透过与他身边不同人聊,你觉得郑问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家、怎样的人?最不被了解的是哪方面?

王:(要说老实话,他现在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大叔,哈哈哈。)

原本因为不认识他,而且拍摄第一个挑战就是郑问故宫大展,那么大规模的一个展览,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观赏,他的形象在最初是很大师的。很大师的意思也就是很遥远,像是天上的星星,我也很专心地想怎样把星星的美丽介绍给观众。

但是走访了各地、与那么多人聊他,现在的我觉得他很亲切,像是邻家的大叔。星星降落凡间,也是一个人了。原来天才也有挫折有失意,原来天才也有得不到的苦。

电影花不少笔墨在香港,动画人物郑问在香港街道行走,虚实交错地回眸自己一生。(配图)

文:《千年一问》中穿插的郑问卡通人物,总在沉思,一种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模样,这是你觉得现实的郑问正是如此吗?有许多怨念和执念,你认为社会对他的认同是未有反映出来吗?

王:哈哈哈,非常谢谢你的感想,但拍摄时还真没有这样想。设定上,这个动画人物我是揣摩着“现在的郑问”,也就是,第一,形象上想像如果他还在世的话,会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选择他生前最后一张留下的照片做形象。)第二,他不在了,那么“现在”的他,会怎么看我们拍摄他、形塑他?会怎么看众人说他?会怎么评价回顾自己的一生?所以希望这个动画角色的姿态是比较中性的、客观的。

另一点是技术上,我们是采取找真人演出后,再请动画师将此真人角色一格一格手绘出来、与实景贴合的。主要是人的动作由演出执行,还是比纯粹电脑制作更自然生动,毕竟人的肌肉在运动时也是有姿态的——这里的肌肉除了行走的身体、腿部之外,还包含脸部。即使看似没有表情,其实眨个眼睛都会动到脸部肌肉。

执行上我有一个坚持,也就是谁来扮演郑问老师呢?我选择了与郑老师轮廓相似的郑公子植羽先生。这里面有一种致敬之外,还有一种儿子透过身体回忆父亲的过程在。并且,我们没有人知道郑问怎么走路的,但儿子知道。连他身上的衣服、眼镜、皮带,甚至有时拍摄不到的皮鞋,也都是父亲的遗物。

郑问画作:《郑问之三国志》洛阳大火。郑问不只笔下人物精彩,手绘建筑的功力同样深厚。

其实满为难植羽,因为他不是演员,有时要请他顾及走位、动作、情绪、节奏、速度,真的是辛苦了。也因此,就尽量不设计复杂的动作,都是最简单的行走、观看,让观众意会到这个动画角色在现场即可。也就是该角色对纪录片的“侵入性”降到最低。

大家或许因为剪接、因为前面故事堆叠而来到了这样的情绪,因为音乐而在那个时间点综合产生了你所谓郁郁不得志的感受吧,但现在回想起来,拍摄现场其实都还满欢乐的。因为为了之后动画师好捕捉脸部肌肉线条,我们还帮植羽上老妆、装孕妇的假肚子(他比父亲瘦一圈)。看电影里是动画角色,但现实世界可是一个顶着老妆和假肚子的年轻人,在香港街头走来走去呢!看上去真的是很莫名呀!而且为了越晚人潮越来越多,我们的街拍都很快速,没有太多时间细细雕琢他的表情和情感,人太多他也会不自在。

总之,真的是非常有趣的经验,最后如果达到了你(观众)看到的效果,那就是你(观众)体会到的东西。或许也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接承到受访者对他的惋惜吧。

《千年一问》还远赴日本找来池上辽一受访,谈郑问。(安乐影片提供)

文:拍一位已身故的人物的纪录片,最具挑战的是那一方面?(听说你希望得到郑问托梦,最后有实现吗?)

王:对我个人而言,最困难还是在最后收束剪接的阶段,毕竟访了五十几个人,整体讯息量太大。就算我在实际拍摄之前都有预访、也有设定访题的方向,但现场受访者可能还是会加入不同的资料或回忆。判断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应该呈现给大家看的,成为最具挑战的部分。

是的,初剪完成后我的确很希望他可以托梦跟我说他是否满意。但那段时间并没有什么记得的梦境,或许是整个人还非常紧绷。是后来剪接工作告一段落,我去了个遥远的海边短暂渡假,在渡假期间梦到了他。印象很深刻,在他家三楼的工作室里,他兴奋地说他又想到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好点子,就如同纪录片中做游戏的同事们回忆那样。我只记得在梦中很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见传主。就醒了。

其实梦到郑老师的次数很少,另一次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十月上映后,那时越来越多观众意见和评论出炉,很多观众在映后对我又哭了一次,对郑问的人生感到很心疼很不舍。我记得有一天梦到郑问很明确地在梦中跟我说:“I’mverythankful.I’msomuchinlove.”醒来很讶异我竟然记得如此清晰,而且整体感觉是很好、很感恩、很温暖的。(只是觉得很奇怪,他干嘛在梦中跟我说英文呢?)

影片在台南公映,制作团队亲自到场谢票。(安乐影片提供)

文:你在拍摄当中,有受到郑问作品的启发吗?哪一些作品最打动你?

王:作品的部分我自己是最喜欢《深邃美丽的亚细亚》。尤其前半部分,那种奇思异想与脑洞大开的奇幻,再加上他的画风与视觉上的震撼度,还有一种郑问专属的“违和感”,也就是不像一般日本漫画可以一路毫无阻碍地翻阅下去,虽然如千叶彻弥所言,或许是郑问漫画面对市场的一个弱项,但对我来说却是郑问的特色——那种停顿以及不连续的时间感,让阅读漫画这件事有了另一种展开、另一种可能性。可能比较像是艺术电影吧,人一生总有会有几部不受欢迎的冷门片、或是几个镜头几句台词,会唤起很个人很私密的独特情感。对我而言,《深邃美丽的亚细亚》就是这样的作品。

但若论及“启发”,我倒觉得郑问老师的待人处事、他面对创作的态度、他自我要求以及处理失败情绪的积极正向,反而影响我比较多(更甚,我觉得整个剧组都有受到影响)。到了后期我觉得他更宽、更包容,我也相信“现在的他”一定也是笑着看我们在看他的电影。

《千年一问》导演王婉柔(左)也访问了郑问的大儿子郑植羽。(李开明摄,安乐影片提供)

文:片中第一个镜头从郑问倒下的那张书桌展开,一镜拾阶穿梭郑问30多年来起居作画的空间,非常震撼。如果郑问如今站在你面前,你最想问他哪一个问题?

王:谢谢你,我自己也很喜欢那个镜头。片头的idea从第一天见郑问家属与出品方就想好了,当时都还没确定开拍。后来因场地(郑问家狭长但很窄)与器材(没有空间架设轨道或是放进更大的机器)等技术限制,我和摄影指导绞尽脑汁,想了好多种好多种方法,也做了好多测试。最后因难度很高,我们把它压到最后拍,所以片头那个镜头其实是杀青当天拍的,拍完我们就杀青了。在众人齐心合力之下只拍了四个take就结束,大家都觉得很满意。杀青当天我们还在郑太太的带领下,一起给郑问老师上了香,辛苦的制片和助导都哭了,但整体是一个非常温馨美好的经历。

其实我们拍摄过程中常常跟他说话,比如说,郑老师你捏的这个雕像到底是哪个角色?郑老师受访者回忆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哪个才是正确的呢?郑老师我想拍下雪的北京,你觉得我们要安排几月去比较有机会?——虽然当然不会得到回答,但是就有一种他也陪伴我们走过拍片时光的感觉,非常亲切,也是剧组在办公室里的小小娱乐。

可能因为太常跟他讲话了,现在如果他站在我面前,我可能最想问他,疫情何时结束吧!(笑)

ChenUen

郑问

性别:男

生卒日期:年12月27日至年03月26日

台湾桃源乡人,从小就喜欢漫画,并且悄悄模仿日本的画书练习作画。80年代初,发表处女作《战士黑豹》并得到连载。10年间相继发表了《斗神》《刺客列传》《阿鼻剑》等多部成功的作品,不但奠基了他在台湾漫画界的地位,而且也使台湾漫画的总体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禾

资料来源:文化者、豆瓣、TLife、Google

原标题:《“一笔江山笑红尘”:亚洲漫画宗师的《千年一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笔江山笑红尘亚洲漫画宗师的千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