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死亡游戏”;是医疗工作者争分夺秒与死神的博弈。近日,65岁的何先生突发急性胸痛,深医院胸痛中心为何先生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挽救了他的生命,让他和死神擦肩而过。
争分夺秒10分钟开通闭塞血管
当天下午,通过深圳市心血管急症救治医院得知何先生突发急性胸痛,需要紧急诊治。随后,患者心电图等检查报告通过救治联盟信息系统传医院胸痛中心,报告显示何先生大面积前壁心梗,血压已在逐渐下降,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医院医院快速转诊,运送途中,通过远程监测系统监测何先生的心率、血压、脉搏等指征,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了患者的疾病情况并制定了抢救方案。该院胸痛中心主任刘强表示,争分夺秒、行急诊介入治疗紧急开通血管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25分钟之后,病人被送医院(新院区)胸痛中心,此时急诊室、导管室、CCU等早已做好患者到来的准备。救护车一到,患者直接被送入导管室,在10分钟内完成紧急行床旁IABP植入,直接造影检查发现供应心脏正常工作的三条血管中的两条最重要的血管已经完全堵塞,心脏随时有停跳可能。之后,急诊手术医生仅用10分钟即开通两条闭塞的血管,植入支架,恢复了正常的供血。看着血压的一点一点回升,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长舒一口气,何先生转危为安。
患者从紧急呼救到转运及手术开通血管,前后只花了50分钟,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知道,争取到的每一分钟都将对病人日后的康复产生巨大影响。刘强主任表示,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深圳市心血管急症救治中心区域救治体系的建立。在一定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将大大加强整个区域心血管急症救治的效率及能力。
移动重症监护系统随时做到及时、有效抢救
对医院来说,救治危重病人,时效性尤为重要。何先生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市孙逸仙医院胸痛中心在抢救危重患者方面技术娴熟、诊断得当、配合密切、运作高效。网络心电传输信息共享实现了“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实现了医生在院前对疾病准确的判断、实现了转运途中对胸痛患者全面监护和安全转运,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降低了患者在院前发生意外的几率。
据了解,市孙逸仙医院对重症患者转运配备了被医生誉为“移动监护病房(ICU)”的救护车,每台救护车均配备一个胸痛急诊包,内有溶栓及其他急救药,无线12(或18)导联实时心电仪、无线血压计、无线血糖仪、无线血氧仪、起搏除颤监护仪、心肺复苏机、高级转运呼吸机、医用平板电脑、摄像头,可以将抢救现场的生命体征和图像传到孙逸仙医院抢救指挥中心。患者进入救护车就相当于进入了急诊ICU,通过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专家的实时协同救治,大大提高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
救护车上还装载了GPS和视频系统,孙逸仙医院值班医生可以随时了解救护车的位置、救护车上患者的情况及视频图像,与救护车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时对话,对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实时会诊,指导抢救治疗。
创新胸痛中心建设发布“心梗救治地图”
市孙逸仙医院创新“急性心梗”救治模式,医院心血管专科技术优势,成立了深圳市心血管急症救治中心,与42家医院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了深圳市急性心梗救治联盟,发布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地图”。
作为牵头单位,市孙逸仙医院制定了深圳市急性医院准入标准,联合深圳市急救中心,采取区域协同、信息共享、在线会诊模式,使心脏专科医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急性胸痛等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诊断,做出治疗建议。此举进一步提高了深圳市急性心梗急诊救治水平,使患者“在最短的时医院接受最快速有效的治疗”。
联盟的建立和“心梗地图”的发布,大大提升深圳心血管急症救治的水平,创造了广东省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目前最短的D-B(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
(王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