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的集中带量采购最初是以药物为主,最初是由四个直辖市进行带量统一集中采购,后来又增加了7个城市,因此最初的名称叫做4+7药品。在药物集采改革比较成熟的时候,从年开始,逐渐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集中带量采购。在此之前,国家已经对一些医疗耗材进行了“集中带量采购”,其中一些医疗耗材的需求量比较大,再加上流通环节比较多,价格也比较不透明,导致许多医疗耗材的价格都被炒得很高,导致病人的经济负担比较重。首批集中采购的是心肌支架,心肌支架多为冠状动脉疾病病人使用,因其易形成斑块,血液循环受阻,易引发心肌梗死,而心肌支架能有效缓解该问题。以目前的医学水平,大部分都是可以用微创的方式来治疗的,因为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小,恢复速度也比较快。
在没有集中带量采购的情况下,医院的平均价格都在一万三千左右,有的只是几千,有的则是上万,有的则是十万。在集采之后,国家首先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招标采购,在符合要求的企业中标之后,它们购买支架所需的费用将会由医保基金来支付,这样既不会出现中间环节赚差价,也不会出现回扣等带金销售等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流通成本和公关、销售等成本,从而将原本患者需要1.3万元的费用降到了均价元。按理说,心脏支架的主治和主治都要便宜上万块钱,这样的话,病人的住宿费也要便宜很多才对。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同样的病,同样的手术,住院费用却并没有降低,有的时候,医保报销的比例反而会降低,而且,医保报销后,要自己掏腰包的钱也会增加。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价格降低,医院的医生们的收入下降,这一点是真实的。在病人住院的时候,如果支架的价格降低了,病人就会选择一些没有降低价格的东西,比如“心脏球囊”,医生会向病人和病人解释这个东西的优点,然后再指导病人和病人的家人,因为这个东西的价格,并不会比原来的支架低太多,所以,一些病人选择了这个东西,病人的住院成本并没有降低太多,也没有降低太多。
另一种是病人的确不适合做气囊,或是病人执意要做一个支架。很多医生都会推荐“进口”的支架,因为他们觉得进口的支架要好很多,甚至还有一些“专家”,不愿意用国产的支架,非要请专业人士来做手术,专业人士会让病人用进口的支架,然后再做手术。而对于这些已经被集中采购的耗材来说,在医疗保险的范围内,都是有上限的,只有集中采购的时候,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也就是说,无论你用了什么东西,只要不超过块,都能得到医保的补偿。因此,医院里的医药费和集采前一样,自己也要付出更多。
但这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会有转机的。就算是到了今天,只要病人坚持用国产的,不用再用其他的东西,比如球囊、进口的,就能节省不少的治疗成本。而随着以后的集采,必然会进行更广泛的推广,甚至连骨科耗材、牙科耗材等,都会逐渐被纳入,到那个时候,各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理由去推荐病人使用非集采的耗材了。“没错,这才刚刚开始,等这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就能看到这两年的变化,到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这两年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