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心梗前兆,错失抢救最佳时机
65岁的老赵最近两个月觉得胸口偶尔不太得劲儿,但具体也说不上怎么不舒服,老赵自诩身体还是挺硬朗的,每天照样骑着自行车到处溜达。
发病当天早上6点,老赵准备骑车去早市逛逛,还没出小区,突然感觉胸口发紧、发闷,他赶紧下了车,在路边休息了一会,感觉稍微好了点,但还是不太舒服,老赵决定回家休息一下。直到大概8点,老赵感觉越来越不对劲儿了,胸口不仅憋闷,还疼,而且越来越重,老伴让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医院,可是老赵却执意再观察看看。
老赵又撑了1个小时,这时,他已经坐不住了,平躺在床上,觉得胸口更疼了,就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胸口一样,满头大汗,呼吸也很困难,这时候,老伴真慌了,犹豫着是不是要拨打,最后,还是先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让她马上打医院。
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过1小时的手术,老赵的冠状动脉终于再次通畅了,缺血心肌又得到了血液滋养,胸闷、胸痛的症状也缓解了。但是,已经坏死的心肌,还是会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刘健表示,老赵是一位普通的急性心梗患者,但是他也代表了许多心梗患者的经历。他的发病过程,有需要吸取的教训:他没注意心梗的前兆,比如胸闷,错过了阻止心梗发生的最佳时机;他没有在发病第一时间求助,导致梗死范围扩大;他也没有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延迟了血管开通的时间。同时,也有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他最后选择了急救系统而不是自行送院,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术后遵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而获得最大成效。
急性心梗十大“魔*时刻”
研究发现,出现突然倒地,失去意识、停止呼吸和心跳这些猝死的症状,超过8成是由于心源性猝死导致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们的心脏,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时刻会更为脆弱,也更容易发生猝死。刘健表示,急性心梗有十大“魔*时刻”。
首先是暴饮暴食时。如果吃得太多,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也就相对减少,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脂肪太多,也会促进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过量饮酒会引起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可诱发心律失常。
第二是用力排便时。用力排便时需要屏住气,腹压升高,血压迅速上升,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猝死。
第三是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
第四,在剧烈运动时会迫使心脏加倍工作,强烈的收缩舒张,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第五,当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会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降低心脏泵血功能,继而引起如胸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第六,连续加班、长期压力过大时,交感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可能引发心脏病。
第七,看电视、打牌、下棋时常常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第八,早晨起床,从“半休眠”状态苏醒过来,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这时,对心血管的考验比较大,容易出现心脏事件。
第九,“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表现,这个疾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
最后是当气温骤变和低温时,容易加重心绞痛、心梗和猝死发生的概率。一般来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但是夏季贪恋空调,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心脏病。
七点辨识心肌梗死胸痛
那么,心肌梗死的胸痛到底是什么样的疼痛呢?是像针刺那样,还是像石头压着那样呢?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呢?出现什么样的胸痛应该考虑是心肌梗死呢?
刘健表示,临床上常常参考七个方面的情况。
胸痛位置:典型的心肌梗死胸痛位于心前区,也就是左胸的位置,但并不局限于胸部,很多患者可放射至背部或左前臂内侧;
胸痛性质:出现胸部闷痛、压迫感或憋闷感;
胸痛程度:剧烈疼痛,甚至有濒死感;
胸痛时长: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
缓解方式:通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胸痛诱因:常见诱因包括劳累、情绪激动、气候骤变、饱餐等;
伴随症状:多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极度虚弱等症状。
刘健表示,胸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大家从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长、缓解方式、诱因和伴随症状等来判断是否为致命性胸痛,如果是,应该立刻拨打,如果不是,医院就诊检查。
致命性胸痛很可怕,但生存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医学科普知识储备就是最好的准备。
刘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及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接受血管内超声博士后培训,现医院心脏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