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心脏支架,这直径仅为几毫米的支架可能关系到百万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目前对于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上首选的是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也称心脏支架手术),尤其是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一般情况下,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5%以上时,医生会建议病人植入支架,将狭窄堵塞的血管撑开,以恢复血流的正常流动,保障心肌供血,避免发生心肌梗死。其中这要植入通开血管的器械就叫做心脏支架,临床上,心脏支架的研发和应用也经历了好几代变革。
球囊扩张第一阶段心脏介入治疗最早的时候是单纯球囊扩张,年在瑞士做了第一例球囊扩张术。冠脉球囊扩张术,是将药物球囊送至狭窄的部位,搭起压力之后把球囊撑起来,达到扩张局部血管、减轻局部血管狭窄的作用。
扩张血管后要取出球囊,虽然当时可以及时开通堵塞的血管,但是由于失去支撑,疗效不长久,血管很容易发生再狭窄。而且因为球囊在血管扩张时,可能导致血管撕裂,出现血管闭塞,导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金属裸支架第二阶段有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一直撑开堵塞的血管,以保持血流的畅通?这就有了早期的金属裸支架,它使介入治疗更安全,当血管发生堵塞时马上用支架把血管撑开,就能解除危险,而且远期血管再狭窄率也明显下降。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药物涂层支架第三阶段虽然金属支架改善了远期再狭窄率,但这是相对血管较粗患者,还有一些患者血管比较细,植入金属支架还是存在一定风险。于是科学家不断改进,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将药物涂在金属支架表面,让药物慢慢发挥作用,这样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这就是第三代药物涂层支架的诞生。
药物涂层支架将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涂在支架上,使得药物可以在支架植入后的3个月左右慢慢释放,从而保持支架畅通,进一步降低血管再狭窄率。
生物可降解支架第四阶段支架经历了一代代的发展,我们发现心脏支架始终会永久留在病人的体内,这对于病人来说好吗?
实际上,从机制上来说,金属支架提供的支撑,只在一开始的几个小时内(急性期)或者几周内(慢性期)有需要。坚固支架的固定内径实际上并不适合血管内径,毕竟血管是动态而有弹性的,固定内径的存在时间如果过长,可能会造成后期支架贴壁不良。血管内壁长期存在这样一个长支架,可能会阻碍将来疾病发展或者再狭窄之时需要再次行介入手术时的操作。
并且,现在安装多个支架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用葛均波院士的话来说就是:“支架一个又一个堆在一起,最后把病人的血管装得跟个鸟巢一样。”
有没有一种支架,在血管狭窄时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当病好了可以被身体吸收或排出体外呢?这就是生物可降解支架的设计初衷。
那么,什么是可降解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是采用生物可完全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聚-L-乳酸制作支架基杆,在支架表层造孔和涂膜,使支架携带了抗血栓、抗内膜增生等多种药物,且在支撑狭窄血管的同时释放药物对局部血管增生发挥抑制作用。
在狭窄段血管畅通、内膜完全愈合后支架自然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被排出体外,对人体无不良影响。这种生物可降解的药物洗脱支架为防止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开辟了新的策略和途径。
Xinsorb(心祥)支架Xinsorb(心祥)支架是由葛均波院士领衔的团队研制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是我国首例由国人自主研发的可降解聚乳酸支架的植入,标志我国心血管界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的到来。
该支架由高分子聚合乳酸材料构建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平台,厚度为微米(原金属支架为微米),采用PDLLA材料涂层,植入体内2-3年内完全降解吸收,有别于传统金属药物支架。
这种支架植入体内一段时间后,可对狭窄的冠脉血管作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最后血管结构功能完全恢复。
对于患者来说,生物可降解支架使得冠脉支架不需要在身体中待一辈子,可随着时间溶解。支架自溶这个特性,将更有利于帮助血管的功能和完整性恢复到更自然的状态,降低了血栓的发生率,也不影响后期冠脉搭桥术的进行。而且植入此类支架一般只需服药两年,无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如果本身存在三高等基础疾病,为了防止动脉再次狭窄,仍需坚持服药控制。当然,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随着可降解支架应用到临床,也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相信也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金属支架并不会马上退出舞台,无论是金属支架还是可降解支架都有各自适应的病症和人群,还是要遵医嘱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
推荐链接:
医院前沿技术(一):冠脉植入可吸收支架圆满成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