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质控指标解读王虹剑教授解读心血管系统疾
TUhjnbcbe - 2021/8/18 8:59:00

王虹剑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冠心病专家工作组秘书。医院心内科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主攻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获取《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01年版)》PDF文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质控指标制定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针对不断增长的已患病人群和即将发病的人群,必须提高现有医疗水平,但仅凭此不足以保证患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项有全国代表性的研究发现,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诊疗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从年至年并无显著改善。究其原因,可能与STEMI急性期及其后的二级预防中存在治疗不足、治疗延误及医疗措施的不当应用等有关,也与缺乏系统评价和有效的改进机制密切相关。如何评价和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的产出效率,取得最佳的医疗结局,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医管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建立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实施全国心血管病相关专业的质控工作。年1月,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冠心病专家工作组正式成立,确定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协助开展STEMI医疗质控指标评价。0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01版)》,其中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项指标。建立STEMI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是STEMI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STEMI诊断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

印发我国STEMI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质控指标的发布,能尽早在具有接诊STEMI能力的医疗单位中应用,提高不医院STEMI诊疗质量的均一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STEMI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避免无效措施的应用和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比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指标制定过程和方法

基于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临床研究及国际相关行业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经验,获得医疗质量评价指标集,在专家讨论会上结合中国医疗实际情况,讨论指标的时效性及可操作性,最终获得急性STEMI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共16项。

一、候选指标集的筛选

候选指标集通过文献检索及国内外相关行业质量控制体系检索,获取的指标初步方案经过专家审阅、讨论及完善并达成共识后,形成最终指标集。

候选指标集主要来源于临床指南高度推荐、有高质量证据支持、与患者预后有明确因果关系或相关性的指标、发达国家相关行业同类指标体系建议的指标、专家意见及文献检索获取的重要指标。本指标体系的建立参考的权威文献包括和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和年AHA/ACC急性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医疗质量标准,年原卫生部6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年原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年版)》,年ACC基金会(ACCF)/AHA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年中华医学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

1
查看完整版本: 质控指标解读王虹剑教授解读心血管系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