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心内科自主完成首例冠脉可吸收支架置入术
12月18日清晨,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打破宁静,来患为一中年男性,44岁,胸痛6小时,程度剧烈,自行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数粒,症状仍持续不缓解,并伴有心悸、乏力、大汗出,医院完善心电图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医院不能行急诊介入治疗,遂迅速转至我院,经急诊室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请心内科会诊,建议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以改善心肌供血,降低猝死等恶性不良事件风险。经详细讲解手术必要性及交代相关手术风险后,患者家属同意行介入治疗,值班医生迅速联系相关医生及导管室人员就位。
患者08:15进入导管室,约10余分钟冠脉造影完成,冠脉造影结果示:LM未见异常;LAD中远段长病变,狭窄最重约70%,局部发白;LCX远端狭窄80%;RCA中段%闭塞。闫忠*主任向患者家属交代造影结果,拟开通闭塞血管行支架置入治疗。因患者年纪较轻,且家属治疗积极,闫忠*主任慎重考虑,为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经过对造影影像反复推敲,如患者右冠病变开通后为A型病变,或可使用可吸收支架以获更佳治疗效果。
冠脉造影右冠%闭塞
球囊扩张后,原位造影血流恢复,可见A型病变
传统金属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患者年龄较小,随着支架留在患者血管内,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会逐年增加。另一种方式为无植入介入治疗,即单纯应用药物球囊扩张病变,但存在内膜撕裂的危险性,可能造成再狭窄甚至急性血栓形成再次发生心梗。而植入生物可降解支架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同时再狭窄率低,而且2-3年可全部吸收。
08:39分,导丝通过闭塞段送至远端,经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及应用抽吸导管行冠脉内血栓抽吸后,08:42冠脉内血栓抽吸完毕,复查造影远端血流TIMI3级,可见右冠中段A型病变,可选择植入可吸收支架的治疗方案,其优势为:既可解除血管狭窄病变,又免除了日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困扰。但因其材料特殊,对病变预扩张要求严格,又对支架与血液接触时间有着严格要求,因而对术者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闫忠*主任迅速与家属沟通,充分讲解各方案利弊,最终家属决定植入可吸收支架。
在导管室通力合作下,闫忠*主任与申慧明主任医师,凭借娴熟的介入技术,顺利将可降解支架置入病变处,扩张充分,无残余病变,远端血流TIMI3级。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安返病房。
可降解支架系统植入过程中
支架植入后,无残余狭窄。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痛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对心内科医生的精湛医术,护士的用心护理予以好评及感谢。
而随着可降解支架置入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脏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同时也为本地区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小贴士
材料聚乳酸(PLLA)作为支架基体材料,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中,聚乳酸是目前最常见的材料。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在血管支架的制备中具有广泛应用。聚乳酸无生物*性和免疫源性,易降解,易排除,是理想的生物材料。其降解产物乳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其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完全降解需1-3年。该产品避免了金属支架永久残留体内带来的风险,解除了金属牢笼对血管舒张收缩功能的限制。医院,葛均波院士亲自完成了生物可吸收支架人体探索性研究(Firstinman,FIM)支架植入手术,临床实验获得了令人振奋的试验结果:30位受试者经过天的冠脉造影复查后,无一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症状,且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0%。支架植入患者体内后,在血管修复期内对病变的血管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待血管重建后就能在患者体内被逐步降解吸收,在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率的同时,又能减少患者体内异物和药物残留,避免永久支架术晚期、迟发晚期的血栓形成和血管瘤发生几率,确保支架术后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解支架能把同一病变处进行多次血运重建,不会产生潜在支架重叠问题。可吸收支架为介入心脏病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血管修复疗法,是解决非降解金属支架晚期血栓等问题的理想产品,同时对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无影响,其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被誉为介入心脏病学史上的革命性进展。
专家介绍
医院地址
沈阳于洪区沈北西路号
交通指引
地铁2号线(航空航天大学站)-
路支线公交车-医院站下车
一站式服务电话
-转01
长按识别